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13條問題答案與58個名詞解釋

問題

1. What happens to matter in an ecosystem?
在生態系統裡會發生什麼事件?
物質以元素和化合物的形式組成養分藉由土壤,空氣和水在生態系循環。
2. How do scientists study ecosystem?
科學家要如何研究的生態系統?
科學家藉由實地研究或實驗室內研究來了解生態系統,在實驗室中生態學家模擬生態系,利用簡單的儀器控制其變因,實驗結果須和實際情形對照,幫助科學家了解複雜的系統,也藉由電腦模擬不同情況的改變,幫助改善環境問題。科學家為了研究生態環境,利用了許多方法。
有些科學家直接到田園、雨林、沙漠觀察、測量整個結構和功能;科學家們直接深入雨林,觀察雨林多樣化的動、植物的生活方式。
3. What is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how does it occur?
什麼是生物進化論,如何發生的?
科學進化理論是解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在地球上生活的族群的基因。族群演變,當基因突變並且提高一些個體的生存能力和產生有這些基因特徵的後代(天擇)。大部分支持自然演化理論的證據來自化石 : 礦物化、石化的骨頭、牙齒、貝殼、葉子、種子或物體在泥土上的壓痕。化石提供遠古個體的物體證據和展現他們身體內部的結構。證據關於地球早其歷史也來自化學分析和在岩石上或化石上初步的成分測量。材料分析的核心鑽孔埋在冰裡遠古相似的DNA和近期個體的提供許多的知訊。
4. How do geological and climate changes affect evolution?
地質和氣候變化怎麼影響演變?
地陸和海洋的位置,對地球氣候有很大的影響,因而幫助確定動物和植物可以居住。陸地的移動讓上面的物種跟著移動, 使物種適應新的環境和透過天擇形成新的物種。
5. What is an ecological niche?
什麼是生態地位?
指包含了棲息地以及此處所有其他生物之間的綜合關係。
6. how do extinction, speci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affect biodiversity?
絕種,物種形成和人類怎樣活動影響生物多樣性?
生物隨時時間不斷形成和絕種,而形成的速度快於絕種,形成生物的多樣性。
7. How might genetic engineering affect evolution?
遺傳工程可能如何影響演化?
遺傳工程對人類的利弊一直是個爭議的話題,主要是這項技術創造出原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重組基因。它為醫藥界帶來新希望,在農業上提高產量,改良品種,也可對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提供解決之道,甚至可用在犯罪案件的偵查。但此項技術是否可能因為人類失控,反而危害人類健康並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這是須要謹慎評估的。
8. What factors influence climate?
氣候是受到什麼因素影響的?
一個地區的氣候是決定於太陽輻射,地球輻射,空氣以及水的循環模式,大氣中的氣體和地貌。
9. How does climate affect th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biomes?
氣候如何影響生物社會的地位和本質?
在平均每年降雨雪量和溫度上的區別導致熱帶、溫帶和冷沙漠、草原、森林的形成,主要確定他們的所在位置。
10.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 world'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我們是怎樣影響了世界地球生態系統?
在許多區域中,人類的活動正在損害由地球沙漠、牧草地、森林和山提供的生態和經濟服務 研究報告稱,人類活動已給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帶來了消極影響。 近幾十年中,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樹林遭到破壞,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瀕臨滅絕。 另外,疾病、洪水和火災的發生也更為頻繁,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
11. What are the major types of aquatic systems?
有哪些主要類型的水生系統?
水生系統包括鹽水和淡水。並內的生物包括浮游生物、游行動物、底棲生物和分解者,決定生物種類和數量的重要因素是溫度;接近日光進行光合作用;溶解在水中的含氧量和可利用的營養物
分為表面層、中層和底層。
12. What are the major ocean zones and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m?
有哪些主要類型的海洋區域,以及如何影響我們呢?
海洋有三個主要的區域,海岸地區、外海和海底,海岸地區溫暖且富含營養物,擁有全部海洋物種的90%,包含海岸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
人類的活動會擾亂海洋系統,例如:海岸開發會破壞及汙染棲息地,過度捕撈會使商業魚種數量減少,非點源汙染像是殺蟲劑、肥料、家畜排泄物和陸地上的土壤沉積物,點源汙染像是遊艇排放的汙水和油輪的漏油外來種入侵造成原生種減少損害經濟氣候改變導致海平面上升,破壞珊瑚礁和淹沒海岸濕地。
13. What are the major types of freshwater systems and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m?
有哪些主要類型的淡水系統,以及如何影響我們呢?
淡水系統主要有湖泊、池塘、內陸濕地和流動系統像是溪流和河。
人類對淡水系統的影響主要有四個途徑:水壩和運河分散於世界273條大河流約40%,它們改變及破壞陸地和水中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藉由降低水流量和增加海岸暴風雨的危害,沿著河流建造用來阻擋洪水的堤防破壞水生生物的棲地,城市和農地的汙染物超過鄰近溪流、河和湖中的植物營養物,許多內陸濕地被填滿用來種植作物或覆蓋混凝土、柏油和建築物。



名詞

1. biogeochemical cycles or nutrient cycles 生物地理化學循環或營養循環
地球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包括了岩石圈、海洋圈、生物圈與大氣圈,各系統間的交互作用,使地球上許多物質的產生與消失,這牽涉到許多生物地球化學作用,形成一個不斷重覆的循環,其中包括了水循環, 碳循環, 氮循環, 磷循環。
2. hydrologic cycle or water cycle 水循環
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過吸收太陽以來的能量轉變存在的模式到地球中另一些地方。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態、液態和氣態。而地球中的水多數存在於大氣層中、地面(glaciers 冰川)、aquifer 含水土層(groundwater 地下水)、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3. transpiration 蒸騰作用
指的是植物為了降低表面溫度,開放葉片上的氣孔,使得水分蒸發並帶走熱量的過程。蒸騰作用在調節周邊環境的溫度濕度方面很大的影響。
4. carbon cycle 碳循環
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氣圈以不同形式存在,彼此之間相互循環。
5. nitrogen cycle 氮循環
指氮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氣圈以不同形式存在,彼此之間相互循環。
6. phosphorus cycle 磷循環
指磷在水圈、生物圈、地圈間的循環,且磷對ATP及核甘酸的製造也是必要的。吸收的磷酸鹽被併入到各種形式的分子中,包括有磷脂(phospholipids)和三磷酸腺甘(ATP)或是會形成DNA和RNA一部份的核甘酸。
7. biological evolution 生物演化
生物在地球上經歷長久的時間,由少數構造簡單的原始生物,緩慢的演變和繁衍成多種構造複雜生物的過程,稱為生物演化。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包括種的新生和種的滅絕。環境條件對生物種類,具有選擇的效應。環境若發生變化,生物種類就跟著改變。
8. theory of evolution 進化論
世界是由幾億萬年演變而成。地球由沒有生命變成有生命,出於一個完全隨機的過程,各種沒有生命的元素在萬千個偶然的情況之下互相結合,成為世界生命的源頭。
9. fossils 化石
化石就是地質年代中生物的遺體、遺跡及排泄物等在自然狀態下被埋藏在地下,後來被人發掘出來的東西。形成化石有下列:1.生物體的堅硬部份,如動物的骨骼、牙齒、硬殼等,植物的葉、樹幹,都可以經石化作用而形成化石。2.生物死後埋在土裡,因受熱的作用,生物體內的有機物:脂肪、蛋白、醣類、水分、氮等因揮發逐漸消失,炭質或無機物部分留下來形成化石。
10. mutations 突變
是指細胞中的遺傳基因發生永久的改變。它包括單個鹼基改變所引起的點突變,或多個鹼基的缺失、重複和插入。原因可以是細胞分裂時遺傳基因的複制發生錯誤、或受化學物質、射線、或病毒的影響。 突變通常會導致細胞運作不正常、或細胞死亡,甚至可以在較高等生物中引發癌症。但同時,突變也被視為物種進化的推動力。
11. natural selection 天擇
生物是以長時間連續地進行演化同一類生物,是來自於共同的祖先正常的生物都會產生大量的後代,每一種生物的後代都會發生變異生物之間會競爭食物和空間,在競爭過程中,得不到資源的生物就無法生存而被淘汰而有些生物由於變異,獲得適合特定環境的生存條件。
12. adaptation 適應
指生物個體的生理或行為特徵,經過了長時間的天擇作用之後,在某個環境下能夠順利的繁衍,並增加數量。
13. differential reproduction 差異生殖
指擁有較佳生殖能力特性者,其每一代的後代有更加的生殖基礎,此趨勢稱為差異生殖。
14. coevolution 共同演化
生物因受環境或需求的影響,親緣性遠的不同種生物可能衍生類似功能的構造,因適應而推演成不同種類。另外,生物與生物之間也會因互動而有互相適應的構造或行為衍生,此稱為共同演化
15. ecological niche 生態地位
指包含了棲息地以及此處所有其他生物之間的綜合關係。
16. generalist species 廣生性物種
有著各式各樣的生態地位,牠們可以生活在許多地方,對地區的環境條件有很大的容忍度。
17. Specialist species 挾生性物種
和廣生性成對比
18. speciation 物種形成
在某種狀況下,天擇可能產生一個全新的物種,稱為物種形成。
19. geographic isolation 地理隔離
指突如其來的地理環境改變,導致一個族群被分開,兩邊各自繁衍之後,其基因變異的影響下兩邊的基因差異越來越大,最後可以說是不同的種。
20. reproductive isolation 生殖隔離
當每一族群的變異累積到相當多的程度時,自然就會失去相互交配或繁殖後代的能力,是新種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
21. extinction 滅絕
是指一個或一族物種的消失。滅絕的瞬間通常被認為是該物種最後一個個體的死亡。
22. endemic species 特有種
指某一物種因歷史、生態或生理因素等原因,造成其分佈僅侷限於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或大陸,而未在其他地方中出現。
23. background extinction 背景滅絕
指一地區的環境條件改變,而使特定數量的物種以緩慢的速率消失。
24. mass extinction 物種滅絕
泛指動物或植物因環境破壞,食物不足逐漸惡化而步入消失的階段。
25. artificial selection 人擇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下,人類決定特定生物的存活,稱為人擇。
26. genetic engineering 基因工程
是利用DNA重組技術,將目的基因與載體DNA在體外進行重組,然後把這種重組DNA分子引入受體細胞,並使之增殖和表達的技術。
27.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 基因改造生物
指基因遺傳物質被改變的生物,其基因改變的方式是透過基因技術,而不是以自然增殖及/或自然重組的方式產生。
28. weather 天氣
是指某瞬間或某一時段大氣中各種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雲霧、降水、能見度等)的空間分佈和它們伴隨現象的綜合狀況。其隨時間的變化,即天氣變化。或指影響人類日常生活、生產的大氣現象和狀態,如晴、陰、冷、暖、乾、濕。
29. climate 氣候
指長時間內(一般超過30年)某地方的大氣平均情況。
30. latitude 緯度
是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位於赤道以北的點的緯度叫北緯,記為N,位於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稱南緯,記為S。
緯度數值在0至3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低緯地區,緯度數值在30至6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中緯地區,緯度數值在60至90度之間的地區稱為高緯地區。
31. elevation 海拔
以海平面為基準來度量陸地或山嶽等所得的高度,為陸地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32. currents 洋流
科氏力的影響下長期主要方向的風吹拂下,帶動了大海表層的一團水,稱為洋流。
33. density 密度
為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34. biomes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的一個外層圈,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過程變化和轉變的空氣、陸地、岩石圈和水。從地質學的廣義角度上來看生物圈是結合所有生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的全球性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與岩石圈、水圈和空氣的相互作用。地球目前是整個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認為生物圈是從35億年前生命產生後進化來的。
35. desert 沙漠
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為水很少,一般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和別的區域相比,沙漠中生命並不多,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沙漠中藏著很多動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來的動物。
36. grasslands 草原
所處之地通常是平坦或者起伏,而且乾燥具有高的蒸發速率,而降雨量可以使它不會變成沙漠,卻不足以使它變成森林。天然草原屬於土地類型的一種,是具有多種功能的自然綜合體。草原上生長的多是草本和木本飼用植物。
37. permafrost永久凍土層
靠近地面的積雪在短暫的夏季時融化,其餘則終年冰凍。當凍土層處於水的結冰點以下(即0℃)超過兩年的狀況。永久凍土地帶的泥土不一定有水份,例如在無孔基岩(不透水的岩石)裡就不可能有水;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水不單存在,而且更超過地表物料的潛在水飽和量。
38. forest systems 森林系統
林是陸地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它和人類的生活及經濟建設都有密切的關係。人類和動物賴以生存的有氧環境是植物所提供的,人們衣、食、住的大部分原料也有賴於植物,森林還提供經濟建設所需要的數以千計的林業產品。更重要的是,森林在自然界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上,在維持自然生態平衡中,促進農牧業的發展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方面具有無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39. aquatic life zones 水生生物區
包含許多生態系、淡水生物區域和海洋或者海洋生物區域。
40. plankton 浮游生物
指隨波逐流的生物,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牠們沒有足夠的游泳能力,依其生態活性,又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41. nekton游行動物
可以自行作出運動的個體,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自由遊動的海生動物,遊速大於洋流流速。
42. benthos 海底生物
指其生活史的全部或在部分時間生活於水體底部的一類深海的底棲生物,因此,水體質量的好壞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他們的生長、繁殖和種類分佈牠們以浮游生物為主食。
43. decomposers 分解者
主要是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細菌和真菌。它們能夠分解動植物屍體中的有機物並且利用其中的能量,將有機物轉化成為無機物供生產者如植物再利用,重新以有機物形式出現於食物鏈的基層。
44. coastal zone 沿海地帶
海岸線向陸海兩側各擴展一定寬度的地帶,即從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陸延至暴風浪所能達到的地帶。
45. estuaries 河口
半封閉海岸的水體,與自由流動的海洋連接,在河口內,海水(鹹水)被內陸排出的淡水所稀釋。簡單來說,河口是河流、溪澗的入海口。
46. coastal wetlands 沿岸濕地
沿海濕地包括海岸沼澤、泥質灘地及紅樹林沼澤等,為陸地與水域的過渡地帶,是隨著海洋潮汐運動而存在的濕地生態體系,為陸地與水域的過渡地帶,週期性地被水所淹沒,或是終年潮溼、泥濘不乾。
47. intertidal zone 潮間帶
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出的的海岸。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會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漲潮時,潮間帶被水淹沒;退潮時,潮間帶露出水面。潮間帶就是介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
48. open sea 公海
又稱國際水域或國際公海,是指非屬於任何一個國家領海的海域。根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及1958年的公海公約,公海既然不屬於任何國家,故任何國籍的船舶均有航行權,對於公海中非所屬國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漁業資源也可由任何國籍漁船加以捕撈。依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海向任何國家開放。
49. lakes 湖泊
天然的大型淡水靜水體。當來自降水、地表逕流或地下水流水,蓄滿由冰河、地球運動、火山活動或巨型隕石所造成的坑洞,就會形成湖泊。
50. oligotrophic lake 貧養湖
一個新形成湖泊植物供給的養分少,此種湖泊通常較深且有陡峭的沿岸
51. eutrophic lake 優養湖
植物養分(通常是硝酸鹽和磷酸鹽)供給過量的湖泊,造成藻類極速繁殖
52. cultural eutrophication 培養優養化
人類活動(如農業、都市化、工廠或汙水處理廠的排放)導致水生系統富含植物養分過高的狀態,使得湖水的營養物質大量培養優氧化。例如:有些農夫會灑超過需求量的肥量,而勝於過多的肥料會順著水流到湖泊或河川中就會導致優氧化。
53. mesotrophic lakes 中養湖
植物養分供給量中等的湖泊,介於貧養湖和優養湖之間
54. surface water 表層水
降水中沒有滲入地下或沒有經由蒸發或蒸散作用回到大氣中的水,為水深兩百公尺以上的海水。
55. runoff 逕流
來自降水或融冰的淡水,流入附近地表的溪流、湖泊、濕地和水庫
56. watershed 分水嶺
是區分相鄰河流水系的丘陵或山脈等高地,也是流域的界限。
57. drainage basin 河盆
地面水和地下水匯入河流並補給河流的區域,為河盆。
58. inland wetlands 內陸濕地
遠離海岸,全部或一部分被淡水所覆蓋的陸地,如沼澤、濕地或泥塘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本學期課程心得

眨眼之間,來了台灣已經四個多月了,
學到非常多的東西,有很多在課本上跟本是不能學到的
所以我真的非常喜歡在這裡讀書~
其實因為我英文不好,地理與環境這科又是用原文書,
打字又非常的慢,功課都要打進電腦
所以我讀得這科時,真的覺得有點吃~
幸好老師教的方法真的有一套,在下學期我感到輕鬆了一點
因為老師要我們自己翻譯和上台講解
雖然因我的國語不太好,令的非常尷尬
但用這個方法可以迫使我們先把課文看了一遍
而且上台講解可以令我的印象更深刻
待老師再講解的時候,變得事半功倍
在這課程中,我學到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
更令我的英文和國語都有所進步,也變得不怕上台講話了
真的很高興可以到這裡讀書,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
希望大家期未考都可以有很好的成績~^^~

5.6

5-6 Water Stands in Some Freshwater Systems and Flows in Others有什麼主要類型的淡水系統和我們怎樣影響它們?
答: 淡水系統主要有湖泊、池塘、內陸濕地和流動系統像是溪流和河。
人類對淡水系統的影響主要有四個途徑:水壩和運河分散於世界273條大河流約40%,它們改變及破壞陸地和水中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藉由降低水流量和增加海岸暴風雨的危害,沿著河流建造用來阻擋洪水的堤防破壞水生生物的棲地,城市和農地的汙染物超過鄰近溪流、河和湖中的植物營養物,許多內陸濕地被填滿用來種植作物或覆蓋混凝土、柏油和建築物。
em>

CONCEPT 5-6 Human activits are impair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ervices provided by many rivers and
freshwater lakes and wetlands.
這章是講述人類的活動損害生態和經濟服務。



Freshwater life zones include standing bodies of freshwater, such as lakes, ponds,
and inland wetlands, and flowing systems, such as streams and rivers. Although these freshwater
systems cover only about 2.2%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ey provide a number of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ervices.
bad news: humanactivities are disrupting and degrading many of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world's freshwater rivers, lakes,
and wetlands.
淡水的區域主要包括有湖泊、池塘和沼澤,而流動的系統有小溪和河流。雖然這些淡水系統覆蓋地球表面只有2.2%,但他們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生態系統和經濟服務(圖5-28)。
壞消息:人的活動導致地球淡水湖泊、河流和沼澤供應的生態和經濟服務中斷和降低。

重點: 淡水系統分別有河流、湖泊、沼澤、池塘和小溪;而水存在於一些淡水系統和其他的流動區域。
人類的活動損害生態和經濟服務。



Lakes Are Depressions Filled with Freshwater
湖泊是充滿淡水的凹地
Lakes are large natural bodies of standing freshwater formed when precipitation, runoff, of groundwater seepage fills depressions in the earth’s surface. Causes of such depressions include glaciation (the great lakes of north America), crustal displacement (lake Nyasa in East Africa),and volcanic activity (crater Lake in the U.S state of Oregon). Lakes are supplied with water from rainfall, melting snow, and streams that drain their surrounding watershed
湖泊是淡水的一種型態,它是大自然的主要部分當降雨、淨流、地下水滲出裝滿陸地表面的凹地形成的。
凹地形成的原因包括冰河作用(北美的大湖),地殼移位(在東非的Nyasa湖),和火山運動(美國俄勒岡州的火山河口湖)。
湖泊的水來自降雨、融化的雪和河流,流出他們周圍的流域。

重點: 介紹湖泊是怎樣形成的

5.4-5.5

5-5
Coral reefs repersent a 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yps and
the single-celled algae called zooxanthellae ("zoh-ZAN-thel-ee") that live in the tissues
of the polyps. The algae provide the polyps with color, food, and oxygen through photosynthesis.
The polyps, in turn , provide the algae with a well-protected home and some of their nutrienrs.
Figure 6 on p.s53 in Supplement 11 shows some components and interactions in a coral reef ecosystem.
生物與生物之間會互相影響,這裡展示了一個珊瑚礁內互利共生的例子。
在珊瑚礁內,珊瑚蟲與一種名叫zooxanthellae的單細胞藻類扮演著互利共生的關係,這種藻類住在珊瑚蟲的組織裡。
這些藻類透過光合作用,提供氧氣,食物和顏色給珊瑚蟲。珊瑚蟲則提供一個安全,受保護的環境和提供一些營養素給藻類。
在p.s53的圖6展示了一些珊瑚礁生態系中構成互相影響的例子。

5.2-5.3

5.2How does climate affect th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biomes?
氣候如何影響生物社會的地位和本質?

答:在平均每年降雨雪量和溫度上的區別導致熱帶、溫帶和冷沙漠、草原、森林的形成,主要確定他們的所在位置。

5.3How have we affected the world'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我們是怎樣影響了世界地球生態系統?

答:在許多區域中,人類的活動正在損害由地球沙漠、牧草地、森林和山提供的生態和經濟服務 研究報告稱,人類活動已給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帶來了消極影響。 近幾十年中,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红樹林遭到破壞,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种瀕臨滅絕。 另外,疾病、洪水和火災的發生也更為頻繁,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4.5-5.1

4.5
基因寶寶
http://tw.youtube.com/watch?v=YZEDKa6os7g

5.1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情況
http://tw.youtube.com/watch?v=3OTAWZ2mViQ&NR=1
(內容:因為沒有風,導致污染物積聚,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

重點:風在沙漠,草原,海洋,森林,湖泊….等這些生態系統中的角色

4.4-4.5

4.4(第8-9段,P.71)

In contrast, mass extinction is a significant rise in extinction rates above the background level. In such a catastrophic, widespread (often global) event, large groups of existing species (perhaps 25%-70%) are wiped out in a geological period lasting up to 5 million years. Fossil and ge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 that the earth’s species have experienced five mass extinctions (20-60 million years apart) during the past 500 million years.

A mass extinction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evolution of new species that can fill the unoccupied niches or newly created ones. A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hange, the balance between formation of new species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of existing ones determines the earth’s biodiversity. The existence of millions of species today means that speciation, on average, has kept ahead of extinction.


相反,許多絕種是在絕種率的重大上升在背景強度之上。 在這樣一個災難,普遍(經常全球性)事件,大小組現有的種類(或許25%-70%)在持續5百萬年的一個地質時期被消除。 在過去500百萬年期間,化石和地質學的證據表明地球的種類體驗了五許多絕種(20-60百萬年單獨)

大量的絕種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以產生新的個體,使新的物種有演化的機會
當環境狀況改變,就會有新的物種形成和現存個體的絕種
這樣決定了地球的多樣性
今天有數百萬個物種的存在代表物動的形成平均多於絕種


重點:生物隨時時間不斷形成和絕種,而形成的速度快於絕種,形成生物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