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4.5-5.1

4.5
基因寶寶
http://tw.youtube.com/watch?v=YZEDKa6os7g

5.1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情況
http://tw.youtube.com/watch?v=3OTAWZ2mViQ&NR=1
(內容:因為沒有風,導致污染物積聚,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

重點:風在沙漠,草原,海洋,森林,湖泊….等這些生態系統中的角色

4.4-4.5

4.4(第8-9段,P.71)

In contrast, mass extinction is a significant rise in extinction rates above the background level. In such a catastrophic, widespread (often global) event, large groups of existing species (perhaps 25%-70%) are wiped out in a geological period lasting up to 5 million years. Fossil and ge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 that the earth’s species have experienced five mass extinctions (20-60 million years apart) during the past 500 million years.

A mass extinction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evolution of new species that can fill the unoccupied niches or newly created ones. A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hange, the balance between formation of new species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of existing ones determines the earth’s biodiversity. The existence of millions of species today means that speciation, on average, has kept ahead of extinction.


相反,許多絕種是在絕種率的重大上升在背景強度之上。 在這樣一個災難,普遍(經常全球性)事件,大小組現有的種類(或許25%-70%)在持續5百萬年的一個地質時期被消除。 在過去500百萬年期間,化石和地質學的證據表明地球的種類體驗了五許多絕種(20-60百萬年單獨)

大量的絕種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以產生新的個體,使新的物種有演化的機會
當環境狀況改變,就會有新的物種形成和現存個體的絕種
這樣決定了地球的多樣性
今天有數百萬個物種的存在代表物動的形成平均多於絕種


重點:生物隨時時間不斷形成和絕種,而形成的速度快於絕種,形成生物的多樣性

4.1-4.3

4.2

1.地陸和海洋的位置,對地球氣候有很大的影響,因而幫助確定動物和植物可以居住
2.陸地的移動讓上面的物種跟著移動, 使物種適應新的環境和透過天擇形成新的物種

台灣的脈動~台灣921大地震發生原因1/3
http://tw.youtube.com/watch?v=3ipLCo0EiXI

台灣的脈動~台灣921大地震發生原因2/3
http://tw.youtube.com/watch?v=mDEy5DNOgG4&feature=related

台灣的脈動~台灣921大地震發生原因3/3
http://tw.youtube.com/watch?v=apwmcPfA_K4&feature=related

3.6-3.7

3.6
What Happens to Matter in an Ecosystem?
(物質在生態系統中發生什麼事情?)
~物質會在生態系之統內不斷循環,它們不會消失,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例如:碳循環,氮循環,磷循環和水循環

3.7
How Do Scientists Study Ecosystems?
(科學家怎麼學習生態系統?)
~利用模仿的模型
~有些會在實驗室裡研究
~直接參與自然研究,實地考察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地圖(香港)


檢視較大的地圖

大家好,我是從香港來的小朋友~
地圖上就是我學校和家的位置~^^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翻譯~p.40

SCIENCE FOCUS
(科學焦點)

Which Species Rule the World?
(哪些種類统治世界?)
[第7-8段]

Microbes,particularly phytoplankon in the ocean, provide much of the planet's oxygen, and help slow global warming by removing some of the carbon dioxide produced when we burn coal, natural gas, and gasoline. Scientists are working on using microbes to develop new medicines and fuels. Genetic engineers are inserting genetic material into existing microbes to convert them to microbes that can help clean up polluted water and soils.
Some microbes help control diseases that affect plants and populations of insect species that attack our food crops. Relying more on these microbes for pest control can reduce the use of potentially harmful chemical pesticides. In other words, microbes are a vital part of the earth's natural capital.
在海洋中微生物[浮游植物]會進行光合作提供氧氣,並且以抵消我們燃燒煤炭、天然氣和汽油時產生出來導致全球性變暖的二氧化碳,幫助緩慢地球暖化。科學家使用微生物開研究的醫學和燃料工作。基因工程師轉換微生物的基因,而令他們變成可幫助清掃污水和土壤的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幫助防止昆蟲攻擊我們的食用農作物和控制疾病。依靠這些微生物控制害蟲,能減少使用潛在有害的化學殺蟲劑。換句話說,微生物是地球的自然資本的一個重要部分。

3.6-3.7

3.6
What Happens to Matter in an Ecosystem?
(物質在生態系統中發生什麼事情?)

~物質會在生態系之統內不斷循環,它們不會消失,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例如:碳循環,氮循環,磷循環和水循環

3.7
How Do Scientists Study Ecosystems?
(科學家怎麼學習生態系統?)

~利用模仿的模型
~有些會在實驗室裡研究
~直接參與自然研究,實地考察

3.4-3.5

3.4
What Is Biodiversity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和是它的重要性?)
~生物多樣性是指在一定空間範圍內,各種動、植物結合在一起的總稱。
~生物多樣性因組成層級不同,可分為分子、基因、細胞、組織、器官、個體、族群、群落、生態系等
~生物多樣性幫助保存空氣和水的質量,維護土壤肥力,且控制人口增長。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的自然資本的一個關鍵的部分

3.5
What Happens to Energy in an Ecosystem?
(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發生什麼事情?)
~能量在生態系中藉食物鏈不停的流動
~食物鏈中,能量經由死亡、排泄....等而散失

3.1-3.3

3.1

What Is Ecology?

(什麼是生態學?)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怎樣與其生物(生物因素)和環境(非生物因素)怎樣互相影響和關連性

3.2

What Keeps Us and Other Organisms Alive?

(什麼東西使我們和其他生物得以存活?)

~太陽能,循環物質,重力使生物得以存活

3.3

What A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an Ecosystem?

(什麼是構成生態系統的主要物?)

~生物所棲息的特定空間整體稱為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的因素

~例如能量、溫度、水、火、空氣、重力、地形、地層、土壤等

~也包括有生命的成員,如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這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相互之間,互相影響形成了生態系統

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2.3-2.5

2.3

How Can Matter Change?

(物質怎樣改變?)

~物質不會自行消滅或生成,這稱謂物質不滅定律。

~物質會可經由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原子核分裂或融合而改變。

總結 : 能量不會自我產新或消滅,它們只是經過一過作用後轉化為另一種形變存在。

2.4

What Is Energy and How Can It Change Its Form?

(什麼是能量及如何改變它的形式?)

~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這些形式可分為兩大類,動能和勢能。

~能量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這稱為能量守恆定律。

~能量經過轉換後會改變為另外一個形式,但過程中會有耗損,這些耗損是指一些能量轉變了為另外的形式,而不是想轉換而成的形式。

總結 : 能量守衡,經且會過轉換後會耗損

2.5

How Can We Use Matter and Energy More Sustainably?

(我們怎樣可以更有效地使用物質和能量?)

高生產量(高浪費)經濟:通過他們的經濟體制,增加問題和能源流程促進經濟成長
低生產量(低浪費)經濟:我們可以更有效利用能量和減少浪費的問題,回收和重複利用資源且控制人口增長。

總結 : 能量要平衡,更有效率的使用物質要循環,還有要節約,回收再利用並控制人口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2.1-2.2

2.1

單字
assumption(假定)
event(事件)
pattern(型態)
modeling(創造模型)
summarize(概述)
process(過程)
mysterious(神秘的)
decision(決定)
switch(打開)
flashlight(手電筒)
verified(已證實的)
formal(正式的)
retention(保留)
conduct(實施)
procedure(程序)
patch(修補)
propose(提出)
hypothesis(假說)
nitrogen(氮)
tentative(試驗性)
quantities(測定)
testable(可試驗的)
phosphorus(磷)
approximate(近似的)
representation(代表)
simulation(偽裝)
validity(正確)
patterns(規則)
theory(理論)
confirmed(確定)
skepticism(懷疑)
verified(被證實)
respect(敬重)
journal(雜誌)
measurement(測量法)
tentative(實驗性)
fundamental(基礎的)
insist(堅持)
conclusion(結論)
dispute(爭論)
validity(正當)
preliminary(預備的)
frontier(邊境)
civilization(文明)
thrive(興旺)
anthropological(人類學的)
artifact(人工製品)
hull(果實)
settler(移居者)
paradise(樂園)
diverse(不同的)
lush(茂盛)
unsustainably(無法支撐的)
renew(重新的)
canoe(獨木舟)
offshore(近岸的)
eroded(腐蝕)
crop(作物)
yield(出產)
rival(競爭者)
process(過程)
limited(有限制的)
moral(良心)
ethical(道德)

重點
這個課題講況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一個自然上的搜索,盡力去發現自然是怎樣運作,並利用這些知識去預測做關於未來自己會發生什麼事


2.2

單字
elements(元素)
compound(化合物)
stuff(事情)
distinctive(有特色的)
substance(物質)
combinations(組合)
block(塊)
proportion(比例)
divided(分離的)
incredibly(難以置信地)
positively(明確地)
equal(相等的)
whereas(反之)
proton(質子)
attaching(繫上)
superscript(標在上面的)
dams(水堤)
concentration(集中)
valley(山谷)
molecule(分子)
formula(準則)
structural(構造上的)
plastics(整形外科)
aspirin(阿斯匹靈)
penicillin(盤尼西林)
inorganic(無生物的)
octane(辛烷)
gasoline(汽油)
carbohydrates(碳水化合物)
acids(酸的)
typically(典型地)
atmosphere(大氣)
availability(可利用性)
simplify(簡化)
represent(象徵)
ion(離子)
period(時期)
extremely(極端地)
dense(密集的)
rapidly(很快地)
mass(團)
uranium(鈾)
attach(裝上)
superscript(上標)
nitriate(硝酸鹽)
deforested(採伐)
dam(水壩)
valley(山谷)
alage(水藻)
soare(高飛)
excess(超過)
vegetation(植被)
runoff(決選投票)
acidity(酸味)
dissolved(分解)

重點
這個章節是解釋什麼是物質,物質是由原子(atom)組成,原子中有原子核(atomic nucleus),而原子核中有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原子組成元素(elements),元素又合成化合物(compound)或混合物(mixture),結合製造成更多物質


相關資料~

科學首先指對應于自然領域的知識,經擴展、引用至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社會科學。它涵蓋兩方面含義:
致力於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這一觀察,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通過這樣的研究而獲得的有組織體系的知識。 科學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科學知識極度依賴邏輯。環境地理學,作為自然地理學核心的部分,一般是以人——地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
環境即指人類為中心的自然條件(氣象氣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等)複合系統,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複合系統結構、功能、動態變化與協調平衡機制,深入研究該複合系統的理論和方法,揭示其自然規律,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服務。環境地理學的成果在人類居住地(城市、村鎮等)規劃建設、農業生產、海洋產業、水利、氣象氣候等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
環境地理學不能簡單地看作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其理論和成果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活動息息相關。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與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1]。「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歷史傳統上四個基本的地理學研究範疇有[2]:
自然及人文現象的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意即對分佈的研究。 區域研究(area studies),意即利用地方和區域去詮釋地球的特性。 人地關係(man-land relationship)研究,意即自然界各種現象對人類的影響[3]。 地球科學研究。 但是現代地理學則是作為一個全面涵蓋的學科,其重點是要尋求理解世界、全部有關人類及自然的複雜性──不僅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地理學作為「人類與物理科學(physical sciences)的橋樑」,分為兩大分支──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raphy)[4]。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生物地理學是生物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分佈的一門學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組成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分佈情況和及形成原因。生物地理學研究範圍包括:動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地理學。

物質指:
佔有時間、空間和質量的東西。例如:電子、質子和中子;金屬、化合物、空氣、水、生物等等,以固體、液體或氣體相態呈現。 客觀存在的一種物質形態:場。 我們可以看到、嗅到、嚐到或接觸到的東西; 與思想相對而言。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物質指獨立於意識以外的,但可以被意識所反映、摹寫的客觀存在。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1.4-1.6

1.4

單字
chemical(化學物品)
harmful(有害的)
organisms(生物)
volcanic(火山引起的)
eruptions(爆發)
burning(燃燒)
coal(煤)
gasoline(汽油)
sources(來源)
identifiable(可識別的)
smokestack(煙囪)
industrial(工業的)
drainpipe(排水管)
factory(工廠)
exhaust pipe(排氣管)
automobile(汽車)
dispersed(被驅散的)
identify(辨認)
pesticides(殺蟲劑)
fertilizers(肥料)
farmlands(農田)
lawns(草地)
disrupt(打亂)
degrade(貶低)
damage(損壞)
property(物產)
create(創造)
nuisances(討厭)
smells(氣味)
sights(視域)
steel(鋼鐵)
mill(廠)
entirely(徹底地)
involve(牽涉)
prevention(預防)
control(控制)
reduces(減少)
eliminates(消滅)
diluting(降低)
identified(辨認)
relying(依靠)
temporary(臨時的)
bandage(繃帶)
collect(收集)
garbage(垃圾)
dumped(傾銷)
perhaps(或許)
causing(造成)
seepage(滲流)
buried(埋沒)
acceptable(可接受的)
prevention(防止)
emphasis(重點)

重點
這個課題說明關於什麼是污染及我們可以做什麼減低污染的問題 。
解釋污染是指任何空氣、水、土壤、食物中額外的物質,對人類或其他生物的健康、生存活動產生威脅者 。污染的來源可分為點源污染(Point Sources)來自發電廠的煙囪、肉品工廠的排水管、汽車的排放管和非點源污染(Nonpoint Sources)來自分散且通常難以辨別其來源的污染物。
提出污染預防(Pollution Prevention)為控制污染物生成以防止污染的方法藉4R[拒用(Refuse)、減量(Reduce)、再使用(Reuse)、循環再用(Recycle)]來達成。和污染清除(Pollution Cleanup)為污染物產生後設法加以清除。
指出防止污染比污染清除有效且花費較少。
這章討論有關環境護的問保題 。



1.5

單字
Identified(辨認)
resources(資源)
global(全球的)
forests(森林)
shrinking(縮小)
deserts(沙漠)
expanding(擴展)
soils(土壤)
eroding(腐蝕)
rangelands(牧場)
deteriorating(惡化)
atmosphere(大氣層)
glaciers(冰川)
melting(熔化)
rising(上升)
storms(風暴)
destructive(破壞性)
collapsing(崩潰)
coral reefs(珊瑚礁)
extinct(絕種)
refugees(難民)
increasing(增加)
refuge(庇護)
exponential(指數的)
equivalent(相等的)
sanitation(環境衛生)
facilities(能力)
dung(糞肥)
haul(拖)
contaminated(受污染的)
advertising(廣告)
tractor(牽引機)
timber(木材)
subsides(水落石出)
obligation(責任)
inherited(繼承)
hazards(危害物)
gender(性別)
assumption(設想)
stewardship(管理)
polarization(分裂)
proponent(提議人)
legitimate(合法的)
implement(實施)
consensus(合意)
diesel(柴油引擎)
incinerator(焚化爐)
emitted(散發)
federal(國家的)
rental(租賃)
retail(零售)
transition(轉變)
potential(潛在的)
planetary(行星的)
wisdom(智慧)
social(社會的)
transformation(變化)
livable(適於居住的)
headlights(車前大燈)
bubbled(水泡)
abandoned(被放棄的)
emission(放射)
firm(穩固的)
major(較大的)
freshwater(淡水的)
revision(修訂)
individuals(個人的)
matter(事情)
grassroots(基層的)
anthropologis(人類學者)
summarized (總結)
potential(潛力)
citizens(公民)

重點
這個課題提出為什麼我們有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主要有,五個人口增長(Population growth)、資源過度使用(Unsustainable resource use)、貧窮(Poverty)、環境成本被排除市場的價值
(Excludingenvironmental costsfrom market prices)、嘗試管理自然卻沒有足夠的知識(Trying to manage naturewithout knowing enoughabout it)。
人們經常不同意關於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並且什麼我們應該做關於環境保護的問題



1.6

單字
Reveals(顯露)
principles(原則)
Sustainability(持續性)
according(根據)
survived(生存)
adapted(適應)
conditions(狀況)
transition(轉變)
applying(應用)
summarized(總結)
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
(生物多樣性)
astounding(不同的)
variety(品種)
ganes(基因)
ecosystems(生態系統)
exist(存在)
yielded(產生)
countless(無數的)
adapt(適應)

重點
這個課題是關於什麼是能持續力的四項科學原則
自然由使用承受了自己為億萬幾年對太陽能的依賴(Reliance on Solar Energy)、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人口控制(Population Control), 和營養素循環(Nutrient Cycling)教訓從我們能嚮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應用的自然。


相關資料~

污染(環境污染) 指自然的或人為的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主要對環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的健康產生危害,即使當時不造成危害,但後續效應有害也算是污染行為,如氮氧化物,雖然本身並不有害,但在陽光催化下與自由基等物質作用會轉化成光化學煙霧,對生物造成危害,對建築物造成腐蝕。 污染有兩種規模,區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過去人們的注意力只放在區域性污染上面。如燃燒煤會產生煙霧和二氧化硫,有害人的呼吸道健康,降低污染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去除煙霧和處理二氧化硫方面。但最近幾十年,科學研究發現污染會造成全球效應,如燃燒煤會產生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的二氧化碳,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會造成劇烈的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的異常變化。 是否是污染取決於起造成的後果,例如由於工農業生產或人類生活排放含有氮、磷的有機營養物質,會造成水體中藻類異常繁殖,因此在淡水水體中產生水華,在海洋中產生赤潮,也是一種污染。 一般污染被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現在污染的範圍越來越大,有船舶污染、光污染、噪聲污染、熱污染和過度消費等各種新興污染開始被人們關注。 主要的污染源來自各種化學工業、有毒、有害及有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不當、農藥過量使用、生產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機動車廢氣排;各種噪音,包括工廠、機動車和商業噪音;工業、生活燃燒燃料排放的廢氣等。核電站和油輪的事故會造成局部地區的嚴重污染事故。

減低空氣污染的計劃
停車熄匙
如何以個人的行動去減低空氣污染盡量騎乘自行車取代機車 使用環保電池 避免使用含氟氯碳化物(CFCs)的產品如冷凍劑和氣溶膠的噴霧劑、噴髮劑等。 長時間等候時關掉引擎,減少汽車廢氣。 替汽車安裝催化轉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把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及二氧化氮轉化為水、二氧化碳和氮氣。 使用無鉛汽油和超低含硫量柴油,避免鉛化合物和二氧化硫的產生。 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少抽煙 少開車

生物圈: 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地球表面從地下11千米到地上15千米高度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在三個圈交匯處存在著生物圈,絕大部分生物是生活在地下100米到地上100米之間。
生物最早是從水圈產生的,逐漸向深水發展,由於大氣中氧氣含量增加,在大氣圈最外層因為宇宙射線的作用,氧分子重組形成臭氧層,臭氧層可以阻止危害生命的紫外線進入大氣層,使得生物可以脫離水圈向陸地發展。陸地環境不同區域差異較大,為了適應環境,生物發展出許多不同種類。
能量在不同的圈內流動,綠色植物吸收太陽光能,轉換成化學能貯存,動物取食植物吸收植物的能量,太陽能絕大部分被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吸收,增加溫度,造成風、潮汐和岩石的風化裂解。地球本身的能量表現在火山爆發、地震中,也不斷地影響其他各圈。能量的主要來源是太陽,在地球中不斷地被消耗。
物質則可以各圈內循環,而沒有多大的消耗,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被植物吸收,經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排出,被動植物固定在體內的水、鈣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旦死亡會重新分解回到其他自然圈,有可能積累形成化石礦物。如植物遺骸形成煤、動物遺骸形成石油、硫細菌遺骸形成硫磺礦等。
生態系統: 自然界一定範圍或區域內,生活的一群互相依存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和當地的自然環境一起組成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流動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到一滴湖水、一個獨立的小水塘、熱帶雨林中一棵大樹;大到一片森林、一座山脈、一片沙漠都可以是一個生態系統
一個生態系統具有自己的結構,可以維持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地球上無數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匯合成整個生態圈的總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一個生態系統內各個物種的數量比例、能量和物質的輸入與輸出,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如果環境因素變化,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功能,如果環境因素緩慢的變化,原有的生物種類會逐漸讓位給新生的,更適應新的環境條件的物種,這叫做生態演替。但如果環境變化太快,生物來不及演化以適應新的環境,則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
生態系統之間並不是完全互相隔絕的,有的物種遊動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之間,每個生態系統和外界也有少量的物質能量交換。人類會創造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的單一物種,城市的生態系統,都是人工創造的,人工生態系統一離開人類的維護,就會破壞,恢復到自然狀態。
生物多樣性: 一個生態系統內,組成的成分越多樣,能量和物質流動的途徑越複雜,食物鏈網的組成越錯綜,生態系統自動調節恢復穩定狀態的能力越強;成分越單調、結構越簡單,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越低。因此生物多樣化也是衡量一個區域環境狀況的指標。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1.1-1.3

1.1

單字
environment(環境)
nonliving(無生命)
utterly(完全地)
integrates(完整之)
demography(人口學)
sustainable(承受)
ecology(生物學)
relationships(聯繫)
ecosystem(生態系統)
depleting(用盡)
utterly(完全的)
interdisciplinary(各學科的)
integrate(合併的)
philosophy(哲學)
organism(生物)
environmentalism(環境保護論)
condition(情況)
capital(資本)
solar(太陽的)
synthesis(合成的)
residue(殘餘)
degrade(降低)
replenish(添加)
implement(工具)
compromise (放棄)
concept(概念)
pest(有害動物)
shift(擺脫)
decomposition(分解)
inorganic(無機的)
generation(世代)
strain(拉緊)

重點
這個題目解釋什麼是永續社會(Sustainable Society),永續社會即為在特定的時間內政部長逍常指在幾百年到幾千年的時間),這個社會能妥善的經營經濟及人口容量,而不致超越地球本身具有彌補環境缺陷,補充資源與延續人類及其他生命形式的能力。提出永續社會是這本書主要題材
說明我們的生活和經濟取決於由地球提供的太陽資本(Solar Capital) 和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環境科學是連接在自然裡的研究,一切在我們附近的都是環境。儘管我們的許多科學和技術躍進,我們需要仍然依靠環境。
指出什麼是永續生存(Living sustainably),永續生存意指依靠收入來維持生活而不用盡提供收入的資產。



1.2

單字
wide(廣泛)
gap(差距)
growth(增長)
increase(增多)
output(生產)
measured(測量)
value(估計)
goods(商品)
firms(公司)
unit(單元)
parity(同等)
capita(頭)
primarily(首要的)
degree(程度)
desperate(鋌而走險)
destitute(缺乏)
steadily(穩固的)
worsening(惡化)
scarcities(缺乏)
cropland(農田)
dysfunctional(不正常)
chaos(混亂)
topsoil(表土)
impoverish(貧窮的)
stimulate(刺激)
trickles(滴)
beneficial(有利的)
sustainable(能維持的)

重點
這個題目說明永續社會怎麼可以有經濟上增長。經濟上增長是指增加生產力,並將其所獲得的商品及服務提供人類最終使用。經濟上增長通常藉由增加物質與能源的利用,而在轉為產品及服務的經濟流程中獲得 ; 而人口成長(更多消費者及生產者),更多個人消費訴求,或者兩者兼具,即成為經濟成長的因素。
社會能成為持續通過經濟發展致力改進生活水平為大家沒有貶低地球的更加環境生活支持系統。


1.3

單字

standpoint(觀點)
resource(資源)
conservation(保存)
minimize(減到最少)
sustaining(支撐的)
fertile soil(沃土)
wild(野生)
edible(可食用的)
petroleum(石油)
ingenuity(巧妙的)
fluid(流體)
convert(轉變)
refine(提煉)
perpetual(永久的)
renewed(更新的)
continuously(連續不斷地)
replenish(補充)
fisheries(漁業)
indefinitely(不定期的)
degradation(下降)
quantity(量)
crust(地殼)
coal(煤)
metallic(金屬)
copper(銅)
aluminum(鋁)
refill(在裝滿)
spans(一段時間)
virgin(未開發的)
cultural(種植的)
technologies(技術)
details(細節)
environmental(環境)

重點
這個題目說明我們的生態學足跡怎麼影響地球
人口持續增加,生態學腳印增長,能量和新技術修改和控制的需求相應增多。我們就必須耗用地球上越來越多的資源,它們要如何不停的供應人類。
解釋三種不同的資源,再生資源(Renewable Resource)可以在數小時或數十年時間迅速地經由自然運行所補充的~如森林,非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要數百年或數十億年很長時候更新,理論上有被用完的可能的資源~如金屬和永遠資源(Perpetual Resource)不會被用盡的能源~如太陽


相關資料~


地球生態系 本世紀恐瓦解
[聯合報/編譯朱邦賢/綜合二十四日外電報導]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地球生態報告」指出,地球使用天然資源的速度比更新這些資源的速度快了25%,如果世人生活方式全像英國人,需要三個地球才能滿足資源的需求,那麼地球生態系統可能在本世紀中葉大規模瓦解。
這份兩年一次的報告是由「倫敦動物學會」與「地球足跡網」編製,以「生命行星指數」及「生態足跡」二者為根據,前者是對行星生態體系健全狀況的評估;後者則為衡量人類對土地、海洋等自然資源需求的程度。
「地球生態報告」指出,從1961年至今,人類生態足跡已增大為三倍多,20年來人類將資源變成廢物的速度,比地球將廢物變成植物和生物的速度還快,就生態系統的負荷而言,人類過的是「入不敷出」的生活。報告的作者說:「人類不再靠大自然的利息過活,人類目前正在蝕老本。」測量農作物產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漁獲量和森林使用量的結果顯示,人類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太大,大到地球無法承受。因此,作者呼籲人類應大幅改變消耗資源的方式,只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漁獲量減少一半,就可能在2080年之前將資源的使用和再生差距拉平。
地球生態報告引用聯合國有關全球人口和經濟生長的預測,認為在本世紀中葉,生態系統可能大規模瓦解。
資源的使用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破壞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報告稱,追蹤全世界1,313種脊椎動物後發現,從1970年至今,世界野生動物減少了30%。在受到監視的695種陸上動物中,受創最重的當屬熱帶物種,包括哺乳動物、爬蟲類和鳥類。這些動物平均減少55%。
【2006-10-25 聯合報】


全球三分之一兩棲動物 瀕臨絕種
【民生報/記者鍾蓮芳/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全球兩棲動物評估」,全球兩棲動物多達三分之一已瀕臨絕種,地球正面臨第6波的「大規模生物滅絕」,而人類將面臨生態環境、氣候環境持續惡化所帶來的「自然界大反撲」。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邵廣昭指出,生態學者早就提出警告,地球正處於新一波生物大滅絕的「進行式」,此波不同於前5波分別歷經幾萬年、幾千年才出現,而是快速在百年間發生,而且肇因於「人禍」。這也是為什麼聯合國要發起「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有188國簽署的原因。
他警告,人類如果還不控制工業文明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育等工作,人類最終會「自食惡果」。
舉例來說,森林如被破壞,棲息其間的昆蟲、動物會死亡、滅種;森林猶如地球的肺,可調節二氧化碳、涵養水份,森林變少會造成氣候變遷,隨之而來的乾旱、災害氣候不只會奪走人類的生命財產,也影響糧食產量,人類還會面臨飢荒威脅。
此外,物種的減少,還會帶來不可知的影響,因為即使是化學藥品,有40%以上的原料都來自於地球上的動植物,當其他物種滅絕時,人類也「唇亡齒寒」。
這項首次涵括全世界的「全球兩棲種物評估」報告,近期將發布於權威期刊「科學」上。根據這份報告,全球已有1,856種兩棲動物(32%)瀕臨絕種。相形之下,鳥類有12%、哺乳動物有23%瀕臨絕種,43%兩棲動物數目下降,數目增加的種類不到1%,數目持穩的種類只占23%。兩棲動物災情慘重的主因包括空氣和水汙染、棲息地破壞、氣候改變、外來物種為害,以及被人抓去當寵物買賣。
【2004-10-16 民生報】


若人類繼續傷害生態 大滅絕將重演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最新一期「科學」期刊報導,大約2億5000萬年前,一場「大滅絕」(mass extinction)消滅了地球上95%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物種,人類今天的行為正在造成類似那場物種大滅絕的情況,值得警惕。
那場巨變根本改變了地球生態系統。生態上比較單純的物種,例如低新陳代謝、靜止不移動,只從海水裡濾取食物者,像海百合和類似雙殼貝的腕足類消失,被生態上較為複雜的物種,亦即高新陳代謝、運動度較高的物種取代,像蝸牛、蟹類和蛤類取代,地球生態系統的豐富多樣性從此大幅單純化。
這場生物浩劫發生於大約2億5000萬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當時地表還是被海洋包圍的整整一大塊陸地。科學家一直到現在還不知道當時有這麼一場物種大滅絕,因為歷來的研究者都只注意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特定範圍內還活著的物種,不及於從前。
澳洲昆士蘭「詹姆斯庫克大學」和芝加哥「田野博物館」的專家運用最新的「古生物資料庫」,遍觀一切化石,作成歷來有關顯生宙 (Phanerozoic)物種生態最廣泛也最詳盡的觀察。顯生宙從5億5000萬年前至今,指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時期。
研究員尚未深入探討物種集體滅絕的原因,但他們表示,這件事足供我們警惕。他們指出,由現代海洋生物學家的研究結果,可知今天人類對生態系統所作所為,依依稀稀正在使地球生態推回5億5000萬年前的情況,也就是還沒有生物的時代。他們說,如此規模的大滅絕手筆,「連(撞擊地球而)消滅恐龍的那顆小行星也辦不到」。
【2006-11-24 聯合晚報】


祝光耀:粗放增長將使我國環境不堪重負
【新華報/記者周瑋、周婷玉/】

新華網北京6月2日電 “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2020年,我國污染負荷將增加4到5倍,那時資源將難以維繫,環境將不堪重負。”
這是環保總局副局長祝光耀在2日的“第二屆中國跨越式發展國際環境論壇暨第四屆中國貝邇年會”上指出的。
祝光耀說,由於我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我國的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遠遠超過環境的承受能力,水污染情況突出,城市空氣污染嚴重。2004年對國內500個城市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90個城市空氣品質達不到國家的標準,119個城市超過三級標準,50個城市的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低於50%,部分城市飲用水水質達不到標準,水土流失等問題依然嚴重。
祝光耀表示,我們要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而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迴圈經濟,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工業發展道路。
由環保總局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跨越式發展國際環境論壇暨第四屆中國貝邇年會”,旨在探尋全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途徑,展示和交流貝邇成果和教學經驗。貝邇項目是上世紀90年代由世界資源研究所推出的,是一個針對商學院學生開展的環境教育項目。
【2005-06-03 新華報】


馬凱:中國為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价過大
【鳳凰衛視】

馬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据發改委网站消息,發改委主任馬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7年會上表示,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10.7%,增速已連續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點。但是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价過大。2006年,按現行彙率初步測算,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重要能源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億吨標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鋼表觀消費量為3.88億吨,占30%;水泥消耗12.4億吨,占54%。
 馬凱認為,造成這种狀況的原因很多,既有階段性、轉移性因素,也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密切相關。
 從階段性因素看,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曆史時期,這一時期是資源消耗增長的爬坡階段。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資源需求總量和消耗強度在較長時期保持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
 從轉移性因素看,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結构調整過程中,一些高消耗、資源性的產業轉移到中國,相應地加大了資源消耗總量。隨著大量“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比如許多國家自己不再生產或減少生產焦炭,同期,中國焦炭出口從1991年的108万吨增加到去年的1450万吨,此外,去年我國還淨出口煤炭2500多万吨,這是直接出口。同時,中國還間接出口了不少能源資源。去年我國淨出口粗鋼3434万吨,未鍛軋鋁70万吨,彩電及整套散件1.04億台,机電產品1217億美元,這里面都包含著能源資源的消耗。比如一吨鋁耗電15000度,淨出口70万吨鋁就等于出口100多億度電。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增加的資源能源消耗,相當一部分是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資源消耗的“替代”,是對世界能源資源供應的貢獻。
 馬凱指出,資源消耗高、環境壓力大,突出地表明中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与國際先進水平比,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吨鋼可比能耗高15%,火電供電煤耗高20%,水泥綜合能耗高23.6%。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把過高的資源消耗降下來,中國經濟雖然一時可以增長很馬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据發改委网站消息,發改委主任馬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7年會上表示,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10.7%,增速已連續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點。但是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環境代价過大。2006年,按現行彙率初步測算,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重要能源資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卻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億吨標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鋼表觀消費量為3.88億吨,占30%;水泥消耗12.4億吨,占54%。
 馬凱認為,造成這种狀況的原因很多,既有階段性、轉移性因素,也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依然粗放密切相關。
 從階段性因素看,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的曆史時期,這一時期是資源消耗增長的爬坡階段。隨著經濟規模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資源需求總量和消耗強度在較長時期保持較高水平,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
 從轉移性因素看,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結构調整過程中,一些高消耗、資源性的產業轉移到中國,相應地加大了資源消耗總量。隨著大量“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也直接或間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資源。比如許多國家自己不再生產或減少生產焦炭,同期,中國焦炭出口從1991年的108万吨增加到去年的1450万吨,此外,去年我國還淨出口煤炭2500多万吨,這是直接出口。同時,中國還間接出口了不少能源資源。去年我國淨出口粗鋼3434万吨,未鍛軋鋁70万吨,彩電及整套散件1.04億台,机電產品1217億美元,這里面都包含著能源資源的消耗。比如一吨鋁耗電15000度,淨出口70万吨鋁就等于出口100多億度電。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增加的資源能源消耗,相當一部分是對其他國家或地區資源消耗的“替代”,是對世界能源資源供應的貢獻。
 馬凱指出,資源消耗高、環境壓力大,突出地表明中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与國際先進水平比,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吨鋼可比能耗高15%,火電供電煤耗高20%,水泥綜合能耗高23.6%。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把過高的資源消耗降下來,中國經濟雖然一時可以增長很快,但走不好,也走不遠。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走科學發展之路,已成為我們內在的迫切要求。
[03/19/07 鳳凰衛視]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勢在必行
【香港民匯報】

"十五"期間,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改革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五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5%(詳見表1),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大關,對外貿易實現了年均25%的高速增長,外匯儲備超過8000億美元,大部分計劃目標較好地完成。但是,"十五"時期,我國耕地保有量、主要污染物減排、R&D投入比、高中入學率四大指標沒有完成規劃目標,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等矛盾比較突出。因此,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特徵。我國不僅受資源瓶頸制約、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生態退化問題突出,而且資源浪費非常嚴重,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突出,粗放型增長已難以為繼。
一是不轉變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支撐。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短缺,未來資源供給的制約將越來越突出,不允許我們繼續走粗放型增長的路子,否則,經濟運行就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二是不轉變增長方式,環境將難以承受。自然環境的破壞必然帶來災害增多,導致社會財富的減少,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對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三是不轉變增長方式,生態退化問題突出。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沙化土地面積174萬平方公里,並且有擴展之勢。四是不轉變增長方式,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0%以上,單位建築面積采暖能耗相當於氣候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
[2007-02-28 香港民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