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2.3-2.5

2.3

How Can Matter Change?

(物質怎樣改變?)

~物質不會自行消滅或生成,這稱謂物質不滅定律。

~物質會可經由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原子核分裂或融合而改變。

總結 : 能量不會自我產新或消滅,它們只是經過一過作用後轉化為另一種形變存在。

2.4

What Is Energy and How Can It Change Its Form?

(什麼是能量及如何改變它的形式?)

~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這些形式可分為兩大類,動能和勢能。

~能量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這稱為能量守恆定律。

~能量經過轉換後會改變為另外一個形式,但過程中會有耗損,這些耗損是指一些能量轉變了為另外的形式,而不是想轉換而成的形式。

總結 : 能量守衡,經且會過轉換後會耗損

2.5

How Can We Use Matter and Energy More Sustainably?

(我們怎樣可以更有效地使用物質和能量?)

高生產量(高浪費)經濟:通過他們的經濟體制,增加問題和能源流程促進經濟成長
低生產量(低浪費)經濟:我們可以更有效利用能量和減少浪費的問題,回收和重複利用資源且控制人口增長。

總結 : 能量要平衡,更有效率的使用物質要循環,還有要節約,回收再利用並控制人口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2.1-2.2

2.1

單字
assumption(假定)
event(事件)
pattern(型態)
modeling(創造模型)
summarize(概述)
process(過程)
mysterious(神秘的)
decision(決定)
switch(打開)
flashlight(手電筒)
verified(已證實的)
formal(正式的)
retention(保留)
conduct(實施)
procedure(程序)
patch(修補)
propose(提出)
hypothesis(假說)
nitrogen(氮)
tentative(試驗性)
quantities(測定)
testable(可試驗的)
phosphorus(磷)
approximate(近似的)
representation(代表)
simulation(偽裝)
validity(正確)
patterns(規則)
theory(理論)
confirmed(確定)
skepticism(懷疑)
verified(被證實)
respect(敬重)
journal(雜誌)
measurement(測量法)
tentative(實驗性)
fundamental(基礎的)
insist(堅持)
conclusion(結論)
dispute(爭論)
validity(正當)
preliminary(預備的)
frontier(邊境)
civilization(文明)
thrive(興旺)
anthropological(人類學的)
artifact(人工製品)
hull(果實)
settler(移居者)
paradise(樂園)
diverse(不同的)
lush(茂盛)
unsustainably(無法支撐的)
renew(重新的)
canoe(獨木舟)
offshore(近岸的)
eroded(腐蝕)
crop(作物)
yield(出產)
rival(競爭者)
process(過程)
limited(有限制的)
moral(良心)
ethical(道德)

重點
這個課題講況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一個自然上的搜索,盡力去發現自然是怎樣運作,並利用這些知識去預測做關於未來自己會發生什麼事


2.2

單字
elements(元素)
compound(化合物)
stuff(事情)
distinctive(有特色的)
substance(物質)
combinations(組合)
block(塊)
proportion(比例)
divided(分離的)
incredibly(難以置信地)
positively(明確地)
equal(相等的)
whereas(反之)
proton(質子)
attaching(繫上)
superscript(標在上面的)
dams(水堤)
concentration(集中)
valley(山谷)
molecule(分子)
formula(準則)
structural(構造上的)
plastics(整形外科)
aspirin(阿斯匹靈)
penicillin(盤尼西林)
inorganic(無生物的)
octane(辛烷)
gasoline(汽油)
carbohydrates(碳水化合物)
acids(酸的)
typically(典型地)
atmosphere(大氣)
availability(可利用性)
simplify(簡化)
represent(象徵)
ion(離子)
period(時期)
extremely(極端地)
dense(密集的)
rapidly(很快地)
mass(團)
uranium(鈾)
attach(裝上)
superscript(上標)
nitriate(硝酸鹽)
deforested(採伐)
dam(水壩)
valley(山谷)
alage(水藻)
soare(高飛)
excess(超過)
vegetation(植被)
runoff(決選投票)
acidity(酸味)
dissolved(分解)

重點
這個章節是解釋什麼是物質,物質是由原子(atom)組成,原子中有原子核(atomic nucleus),而原子核中有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原子組成元素(elements),元素又合成化合物(compound)或混合物(mixture),結合製造成更多物質


相關資料~

科學首先指對應于自然領域的知識,經擴展、引用至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社會科學。它涵蓋兩方面含義:
致力於揭示自然真象,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這一觀察,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通過這樣的研究而獲得的有組織體系的知識。 科學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科學知識極度依賴邏輯。環境地理學,作為自然地理學核心的部分,一般是以人——地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
環境即指人類為中心的自然條件(氣象氣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等)複合系統,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複合系統結構、功能、動態變化與協調平衡機制,深入研究該複合系統的理論和方法,揭示其自然規律,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服務。環境地理學的成果在人類居住地(城市、村鎮等)規劃建設、農業生產、海洋產業、水利、氣象氣候等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
環境地理學不能簡單地看作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其理論和成果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活動息息相關。
地理學是關於地球與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1]。「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歷史傳統上四個基本的地理學研究範疇有[2]:
自然及人文現象的空間分析(Spatial analysis),意即對分佈的研究。 區域研究(area studies),意即利用地方和區域去詮釋地球的特性。 人地關係(man-land relationship)研究,意即自然界各種現象對人類的影響[3]。 地球科學研究。 但是現代地理學則是作為一個全面涵蓋的學科,其重點是要尋求理解世界、全部有關人類及自然的複雜性──不僅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地理學作為「人類與物理科學(physical sciences)的橋樑」,分為兩大分支──人文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raphy)[4]。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生物地理學是生物學與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生物在時間和空間上分佈的一門學科。即生物群落及其組成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分佈情況和及形成原因。生物地理學研究範圍包括:動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地理學。

物質指:
佔有時間、空間和質量的東西。例如:電子、質子和中子;金屬、化合物、空氣、水、生物等等,以固體、液體或氣體相態呈現。 客觀存在的一種物質形態:場。 我們可以看到、嗅到、嚐到或接觸到的東西; 與思想相對而言。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物質指獨立於意識以外的,但可以被意識所反映、摹寫的客觀存在。